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中文名:李典
别名:曼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
职业:将领
主要成就:指挥逍遥津之战获胜
官职:破虏将军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曹操麾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李典参与事件/话题
李典个人资料
李典简介
  • 中文名李典

  • 别名曼成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指挥逍遥津之战获胜

  • 官职破虏将军

  • 谥号愍侯

  • 终年36岁

  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李典年少时好学,不喜欢读兵法,于是拜师读《春秋左氏传》,熟读各种书籍。

李典的伯父李乾,有英雄气概,在乘氏(地名)集合了好几千食客。初平中,带领众人跟随曹操,在寿张打败黄巾军,又跟随曹操攻打袁术,征讨徐州。

兴平元年(194年),乘曹操攻打徐州之计,留守兖州的张邈、陈宫等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抚各县百姓。吕布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降李乾,劝其反叛,李乾不听从,于是他们把李乾杀害。曹操派李乾的儿子李整带领李乾的部队,和其他将领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李典因为跟随平定兖州的各县有功,升迁为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改任颍阴县县令,担任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曹操觉得李典是个可造之材,让他试着管理百姓。升迁为离狐太守。

  从平河北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两军对抗,李典带领家族的人以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需。袁绍被打败以后,任命李典裨将军,在安民屯兵驻扎。

后来曹操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派遣李典与程昱等将领用船运输军粮。赶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带领部队驻扎在河上,断绝了水道,曹操下令李典、程昱说:“如果船过不去,就走陆路。”李典与各将领商议说:“高蕃的部队缺少兵甲只是依仗水势,士兵有轻敌的心思,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取胜。在军队可以不听圣旨;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自己做主也可以,应该立即攻打。”程昱也这样认为。于是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取得大胜,水路终于畅通。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叶县,曹操调动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至博望与曹军对峙。一天早晨烧掉营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领部队追击刘备,李典说:“敌人无故撤退,怀疑肯定有埋伏。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又浓密,不能追击。”夏侯惇不采纳他的意见,和于禁一同带兵去追击,李典留守。夏侯惇等人果然中了刘备军的埋伏,战况对他们不利,李典带兵去救援,刘备望见夏侯惇的救兵到了,于是撤退了。

建安九年(204年),跟随曹操围攻邺城,邺城平定以后,会同乐进在壶关围攻高干,在长广攻打管承,都取得胜利。升迁为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李典的族人部下三千多户,居住在乘氏,李典自愿请求迁徙封地到魏郡。曹操笑着说:“你想效仿耿纯吗?”李典谢罪说:“我性格懦弱功劳微薄,但是封赏的爵位太大,确实应该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还没有平定,应该迁徙到魏郡之郊,来防御四方变乱,并不是效仿耿纯。”于是迁徙部下族人一万三千多口到邺县。曹操赞扬他,加封为破虏将军。

  合肥破敌  

建安十四年(209年),一说建安二十年(215年),李典与张辽、乐进在合肥驻扎,孙权指挥大军围攻合肥,张辽打算按照命令出城交战。乐进、李典、张辽平常都互不和睦,张辽担心他们不同意,李典慷慨的说:“这是国家大事,要看你的计策是否好,(如果可行)我怎么能够因为私怨而不顾大局呢!”于是指挥部队与张辽打败赶走了孙权。加封赏地住户一百户,加上以前的封赏共三百户。

  英年早逝  

李典爱好学问,注重儒雅,从来不和别的将领争抢功劳。尊敬贤士大夫,恐怕有礼节不周的地方,军营的官兵都认为他是长者。三十六岁时去世,他的儿子李祯继承他的爵位。

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战的功绩,谥为愍侯,追加李祯食邑百户,另外又以百户封了李典的另外一个儿子为关内侯。

正始四年(243年),李典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历史评价  

曹丕:“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

陈寿:“①李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②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王沈:“典少好学,不乐兵事。”

孙盛:“至于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堕;以致命之兵,击贪堕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而必固。是以魏武推选方员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夫矣!”

沈林子:“耿纯尽室从戎,李典举宗居魏。林子虽才非古人,实受恩深重。”

张预:“孙子曰:‘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典不从太祖之命而破高蕃。又曰:‘佯北勿追。’典谓贼无故退而不可追。又曰:‘上下同欲者,胜。’典不以私憾害公,而率众破权是也。”

苏籀:“错捐金带子舆台,李典张辽安在哉。济溺我应知大略,摧锋人自得高才。”

胡三省:“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薛悌文吏也,使勿得与战。”

黄道周:“魏击谭、尚,兵至黎阳。命典与晃,船运军粮。高藩绝水,船不得行。藩军少甲,恃水而强。典窥懈怠,专制杀伤。既通水道,功不可量。刘皇伐邺,惇、典守疆。忽烧屯去,惇欲追亡。典曰不可,设伏需防。惇不肯听,被劫始忙。赖典救援,方两相当。宗都甚重,散往招张。徒诣魏郡,彼此安康。辽欲击贼,悉典仇方。典为国家,私愤久忘。尽力破贼,忠勇名扬。”

赵翼:“其以少击众,战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战,张辽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孙权兵十万。”

  生卒年考  

  记载  

李典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但大都是终年三十六岁,具体资料如下:

《辞海》:李典(1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字曼成,初招集宗族宾客数千家,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军(约191--193年,若李典生年正确,当不足二十岁),任中朗将,迁捕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破孙权的进攻。

《资治通鉴》:(215年)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三国志》:(215年)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辞海》《资治通鉴》《三国志》至少有其一错误。逍遥津之战在215年,应无疑,李典应该也参加此战.初平中(190--193)年,李典随曹操,192年正式出场.若李典殁于215年,他当生于180年(《三国志.李典传》:年36薨),192年李典13岁,而在此之前,典从父干,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似不合理。209年,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不利,撤退.当时张辽,李典,乐进应该也在。

  四种可能  

可能1:李典生于174年,年三十六薨误(或为四十六,或其他),以讹传讹,以至此后所有与李典生卒年份有关的史料均误。

可能2:李典生于174年,年三十六薨正确,所指破孙权一战为209年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这样三国志张辽传,资治通鉴均误。

可能3:李典非生于174年,年三十六薨正确,逍遥津一战正确,则李典从曹操年龄,绝不可能超过13岁.(逍遥津215年8月,若李典亡于215年,则生于180年,192年时不过13岁) 。

可能4:其他原因。

  文学形象  

《三国演义》中,李典与乐进在第五回同时响应曹操的号召,前来投归 。基本与史实相同,但在合肥之战与史实不相同。张辽,乐进,李典三人在合肥守城,孙权率军攻打。曹操派人送“贼来乃发”四字的木匣到合肥给三人,如果孙权十万大军来就打开。张辽打开一看,里面写着:“如果孙权将至,张辽将军、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张辽将纸条给李典,乐进观看,张辽打算出战,但乐进见素与张辽不睦的李典默然不语,便对张辽说:“敌众我寡,难以迎敌,应该坚守。”张辽见此并感慨二人不顾公事打算独自出战,李典顿时慷慨说道:“怎么会因为私事而忘却公事,愿听从指挥。”张辽大喜,让李典埋伏在逍遥津,等吴军过小师桥来攻打合肥,自己与乐进一起对抗,而李典拆小师桥。拆桥过后,李典带领军队汇合张辽、乐进二人,合击孙权,最后大败孙权军 。

觅知友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