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重用人才看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学曹操唯才是举

3758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 重用人才看的是什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无论是对于当下,还是对于历史,这句话都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image.png

所以,当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三国这段历史时会发现,这段群雄逐鹿的精彩大戏,实际上也是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谁掌握了最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能最终拥有天下。而说起用人,就不得不提 了。

在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曹操几乎是最善于察人、用人的一方诸侯。他曾用一首《短歌行》,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心声,其中有这样几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吐哺,天下归心。”

为了吸引人才,曹操也曾几度下求贤令,他是把网罗人才看得比抢地盘、抢粮食还要重要的。

因此,在曹操帐下,也就呈现出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生动局面。

曹营的谋士奇多,多到甚至显得有点浪费, 、 、 、 、 、 等皆有王佐之才;

曹营的猛将奇多,既有 、 、 、 、 组成的“ ”,还有宗亲 、曹洪、 以及 、 等诸夏侯作为得力干将,而且大多还是文武双全的智将。

曹操的“唯才是举”让其最终能统一北方,然而,其子曹丕继位后,却否定了“唯才是举”,改弦更张确立了“九品官人法”,作为自己考察选用人才的依据。

按照“九品官人法”,人才的出身门第成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标准,原来的世家大族自然体会到了“皇恩浩荡”,而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就注定与仕途无缘。

西晋取代曹魏以后,“九品官人法”仍然被使用,并进一步造成了世家大族与寒门子弟的对立,也就是“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那么,曹丕究竟为何没有延续老爸曹操的优良传统呢?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曹操、曹丕的人才观,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image.png

一、曹操“不拘一格”

曹操之所以敢于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与东汉末期落后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很大关系。

在东汉时期,朝廷选拔人才做官,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征辟和察举。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无论是 还是下面州、郡、县的官员,均可以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从社会上选拔使用人才。

这种选人方式极为灵活,也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但是,豪门子弟与寒门子弟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前者被选中的几率无疑更高。

而且,长持以往,这种选人方式还会变成“利益交换”的途径,豪门向官府输送利益,官府从豪门选拔人才。

与征辟不同,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人方法。其运行方式是先由基层推荐人才,然后再由上面进行考察,合格后即可录用为官。

与征辟相比,察举似乎更加公开透明,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察举注重德才兼备,尤其注重品德,所以又叫“举孝廉”,即一个人既孝且廉,就具备了当官的基本条件。

然而,名声、品德这种东西也是可以人为造假的。东汉后期,“清议”之风盛行,涌现出一类专门品评人物的“专家”。而“专家”评价人物,当然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更有一些沽名钓誉之徒,故意用虚伪的德行来骗得好名声。

image.png

此外,察举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过分注重品德而忽视了才能,如果只考察德行,像汉初开国功臣 这种有才但少德的人,将永无出头之日。

而此时天下正群雄逐鹿、分崩离析,恰似秦末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翻版。

曹操清醒的认识到,如果再按照品德、出身这些桎梏来选拔人才,那自己必将在“人才争夺战”中被淘汰。

残酷的现实让他最先惊醒:一定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在他的阵营中,有的人是东 廷的官员,有的是人无名的寒微之士,有的人是其他阵营的背叛者,有的人是俘虏的降将。但曹操对他们不贴标签,不扣帽子,皆能做到用人之所长,不论过往,不计前嫌。

我们拿曹操的“五子良将”举例子:

张郃是 在 兵败时的背叛者,但曹操并不在意,当听说张郃来投降时,他十分高兴,赞张郃为“ 归汉”。

再如张辽、徐晃皆是曹操曾经俘获的降将,但他们都在曹操手下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而于禁和乐进都曾经是出身寒微的士卒,但在曹操的手下,都培养成了统帅 的 。

所以,历史上对曹操用人有这样的一句评价:

“(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引《魏书》)

但即便是手下人才济济,曹操仍然没有停止对人才的渴求。

公元208年,曹操赤壁兵败后,感到仍然需要更多人才来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于是发布了第一道《求贤令》。在文中,曹操甚至表达了要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的决心: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求贤令》)

之后,曹操又两次发布求贤令,再次重申自己“唯才是举”的主张:只要是人才,就可以不论出身、不计名声、不问德行,来为我效力!

当然,曹操用人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像 、 、 甚至是荀彧,最后都被他用种种手段杀害。

但总体来讲,正是因为曹操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才让他成为一统北方的胜利者。

image.png

二、曹丕“九品官人”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长子曹丕即位,这就是魏文帝。

曹丕在位仅仅7年,作为并不多,最重要的要数下面这两项:一是废掉 ,结束了延续400年的大汉王朝,自己称帝;二是实行了著名的“九品官人法”,废止了曹操的用人制度。

“九品官人法”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大概有以下两点:

1、设置“中正”,作为品评人物的人员。“中正”即中正官,一般各州设大中正官,各郡设小中正官。中正官由各州郡长官推荐,后来改为由朝廷指派,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长”。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对本地的人才进行品评。

2、品评人物。各州郡中正官按照如下三个程序品评人物,一是调查人才的家庭背景,主要是其父辈、祖辈的为官情况,如爵位和品级高低等;二是对人才的德行、才能进行走访调查;三是确定品级,从上往下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九品官人法”几乎是把东汉末年的“征辟与察举”制度照搬了过来又稍加改良,曹丕既要看中人才的德行,又要考察人才的家庭,然后综合考量。

“九品官人法”在实施之初,确实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曹操当年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施行“唯才是举”,确有功利和实用成分,他只注重人才的才干,强调能用,但忽视了人才的德行。

如果一些人“有才无德”,又被放在了关键的岗位,反而会起到巨大的负面作用。

现在,曹丕再次强调选举人才时要德才兼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道德示范作用,对维护曹魏的统治是大有裨益的。

另一方面,曹丕在用人上对其家庭有所考量,也是照顾到了当时各世家大族的利益。

image.png

曹丕在即位几个月后就篡汉自立,当然会有重重阻力,如果能争取到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则会事半功倍。

而曹丕用“九品官人法”给世家大族子弟开了合理走进仕途的口子,这是对他们的最大实惠。所以,在用人上向世家大族倾斜,这也是巩固统治的实际需要。

综上,“九品官人法”实际上是综合了东汉的“征辟察举”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既要注重人才的家庭背景,又要看中人才的道德与才能。

不过,因为有“征辟察举”的遗传,在其身上出现的问题,在“九品官人法”中也一定会出现。

没过多少年,人才的选拔权就被各地的世家大族所把持,家庭背景几乎成为了推荐人才的唯一标准。

到了西晋时期,也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那些掌握社会资源的门阀世族开始“赢家通吃”,阻断了下层人士上升的通道。

当然,这种制度结下的恶果,也需要制度的设计者自尝:

曾经“谋士如云、武将如雨”的 后来人才凋零,被司 轻易所架空;

结束三国乱世,完成统一大业的西晋,只给历史留下了浮华和混乱,成为口碑最差的统一王朝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曹操曾最宠爱的儿子,曹植是怎么成一代文豪的?

曹操曾最宠爱的儿子,曹植是怎么成一代文豪的?

曹操为何要杀华佗?曹操死前是否后悔杀了华佗?

曹操为何要杀华佗?曹操死前是否后悔杀了华佗?

黄歇和芈月有关系吗黄歇和芈月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吗

黄歇和芈月有关系吗黄歇和芈月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