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集权,清朝和明朝分别是如何对待藩王和宗室成员的?

1912

你真的了解 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对比明清两代, 对皇室宗亲的态度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非有诏不得入朝”,而清朝宗室却是“无圣命不准离京”。从本质上说,二者都是为了防范天然具备顺位继承人权利的皇室宗亲对皇帝的皇位构成威胁,效果也是 。

但是,相比之下,清朝的手段显然更为高明。

image.png

将皇子、王爷踢开权力中枢的明朝“分封就藩制”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皇帝的女人多,儿子也多,虽然自夏商周开始就确立了 ,但在残酷的皇位争夺中,能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帝位的少之又少。相反,同样的血统,皇子们某种程度上拥有平等的继承权,这就导致了历史上无数场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的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事件,

甚至,有些皇帝即位后,还会以各种原因和借口杀掉自己的所有兄弟,以此消除皇位威胁,比如 就这么干过,结果外敌入侵后,宗室无人, 。

而后, 起于微末,对“家天下”的思维相当偏执,定下“非 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规矩,全面铲除因功封王的“异 ”,表面上促进了皇位稳固和中央集团,然而几十年后 年间的“ ”却是刘家人自己搞出来的叛乱,大大打脸了藩王“众星拱月”般拱卫皇帝的美好设想。

有鉴于此,后代无数王朝皇室都力图避免皇子、藩王作乱,到了 建立明朝,他也是个和刘邦一样的人,认为国家交给别人不放心,还不如交给自己的众多儿子。

于是,朱元璋实行“分封就藩制”,将儿子们分封于各地,镇守一方,好处很明显,是能替朝廷屏障外敌,但是坏处也明显:到了 继位,有地盘、有军队的儿子燕王 就造反了。

image.png

经过 的一场“ ”,朱棣成功把建文帝赶下台,是为 。只是,从藩王到皇帝,当初不满削藩的人也屁股决定脑袋,开始了大力削藩,就此在分封就藩制的基础上,朱棣规定了分封于各地的藩王再无实权,没有地盘,没有军队,没有赋税权,等于变相被软禁在封地、有名无权、衣食无忧的尊贵王爷,而且严令各地王爷“非有诏不得入朝”,终明一朝再没有没更过。

经过朱棣这一改,明朝的“分封就藩制”优势也很明显,此后各地藩王再也没能掀起什么大风浪, 的皇位稳固性更高。

将皇子、王爷锁在京城看管的清朝“封爵固京制”为何更高明?

实行的是“封爵固京制”,可谓中国 历史上的一种首创,即把皇子、王爷们留在京城,留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看管。

根据明制,藩王无圣命私自进京, 可以直接出面将他们押入天牢,可见“分封就藩制”的严格,但即便如此,在 时期仍然爆发了著名的 ,尽管被 轻易镇压,但确实仍存在弊端。而相比之下,清朝的“封爵固京制”更为严格和周密,清代的王爷不仅在外没有封地、没有军队和收取封地的赋税权,就连前朝常用的“秦王”、“赵王”、“楚王”、“齐王”、“燕王”等王爷名称也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睿亲王”、“雍亲王”、“宝亲王”等礼仪性称呼。

image.png

对 来说,把皇室宗亲留在眼皮底下远比放在外面要保险得多。

这些留京的王爷虽然有府邸、有月俸,但只要皇帝不信任,就不会委以实权,而且除了那种世袭罔替的部分有功、尊贵王爷之外,其他王爷还有封爵递减的制度,几代过后,假如一脉中无人能以军功、业绩获封王爵,就会“泯为众人”,只挂个宗亲的名头,不论是实权还是前途都大大受到影响。比如《 》中的荣宁二公传到了 这第四代,爵位最高的竟然只是 的“镇国将军”这一虚爵,正是受此影响。

自然,名头、实权被压制得更狠,也就不怕他们翻起什么风浪,纵观满清一朝,顶天也就 朝的九龙夺嫡最为激烈,没有听说过哪个满人王爷能够反叛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封爵固京制”的可行性和稳固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痴绝”顾恺之是真的痴吗?顾恺之“痴绝”的故事

“痴绝”顾恺之是真的痴吗?顾恺之“痴绝”的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紫薇是什么样的?被称“佛手公主”

历史上真实的紫薇是什么样的?被称“佛手公主”

穆罕默德二世是什么结局?他是怎么被儿子毒死的

穆罕默德二世是什么结局?他是怎么被儿子毒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