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宰相是什么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614

宰相究竟是个什么职位,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宰相这个词可谓家喻户晓。宰相究竟是个什么职位,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其起源及发展状况如何,最终又是怎样消亡的呢?

在古代,宰相通称丞相,是封建社会受命于君主而又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长官,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之职起源于战国,由古代的“宰”与“相”两种官职合并发展而来。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宰”在殷商是给 掌管家务和管理家奴的一种小官,西周时演变成替王家管理内外事务的高级官员,晚期更是获得了“统领百官”的大权。春秋时期,“宰”仍为各国沿用,但被称为“大宰”。

“相”则起源于西周,为卿、大夫所世袭的要职。春秋时,则演变成非世袭的官职了,并配有“印绶”,乃“百官之长”,如 的 就担任这一职位

战国时,“宰”与“相”合并,始有“宰相”之名,并被各大国封为最高行政长官。

image.png

秦汉(西汉)时期,太尉、丞相(或相国)、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皆为宰相之职。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了 、 、 等一大批 。

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 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一些宰相很快“厄运当头”:从西汉建立到 时期,共有30多位宰相被杀,被贬黜的更多。

时期,改“三公”为太尉、司徒(即丞相)、司空(即御史大夫),号称“三司”,并正式设立尚书台于宫中,下辖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主客曹及两千石曹等,共为“六曹”,一同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事,合称“台阁”。

自此,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管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尚书令担任者实则掌握着相权。当然,尚书台及其长官尚书令还得一切听命于皇帝。这样的设置,有力地强化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魏晋 时,逐步形成 、 、门下省三省。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长期并存互制,贯穿整个隋唐。曹魏时,尚书台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并迁移于外朝,以取代东汉的三公府。其长官尚书令和副职仆射分任宰相和副宰相。

image.png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则改为尚书省。随后各朝则均效仿,并依照事务多寡,而下设若干部门。南北朝后期,基本上定为 二十四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军务、财物及刑法等。同时,魏文帝 在完成外迁尚书台的工作后,还把宫中的秘书监改为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后又改为中书省。这个机构是深受皇帝宠信的,号称“凤凰池”,辅政的权力也逐渐集中到中书省。

东汉末年,宦官势力被清除之后,将侍中寺改称为侍中省。魏文帝黄初元年,又设置了散骑省,与侍中省共同“掌侍从左右,关通内外”。由于这两个省距离皇帝最近,故有些侍中居然担当起“综理万机”的责任,与中书省构成制衡之势。

东晋哀帝 时,又将侍中省、散骑省合并为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而门下省也最为重要,“参决军国大政,万机之事,无不予焉”。至此,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三省制正式形成。

统一后, 确定以三省正副长官共为宰相的 。但为了避其父杨忠名讳,将中书省及其长官中书令,相继改为内史省内史令及内书省内书令,将门下省长官侍中改为纳言。并改东汉的六曹为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直属尚书省统管,作为具体的执行机构。

到了 ,三省六部制才真正得以完善,唐朝除了将隋之内书省(令)改回中书省(令),六部改为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以为定制外,还正式确立了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与尚书省执行的三省严格分工制度。

image.png

北宋开国之始,空前强化君主专制。以同平章事(即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平章政事)为宰相之任, 掌副宰相。前者为“宰”,后者为“执”,合称“宰执”,并以中书省的政事堂为宰相的办事处所。在这里,宰相的权力是有限的,因为皇帝只让其掌管全国最高行政权,军事则由源于 的枢密院枢密使掌管。

中书省与枢密院并称“二府”,另设三司使为全国最高财政机构。三司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可见,枢密院与三司使已经分割了宰相手中的军权和财权,形成了以中书省为主体的“一省二府三司”的宰相体制。

时的 变法,则突出了尚书省的地位。尚书令除了担任宰相外,又以其左、右仆射分任门下侍中和中书侍郎,职兼三省,成为真正的权相。此后虽然有些变化,但始终以尚书省居首,宰相的权力一再提升。

是我国空前大统一的 ,疆域十分辽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等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亦采用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全国政务中枢机构,以中书令为首席长官,“佐天子,理万机”,“典领百官,会决庶务”,举“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

因中书令例不常设,如设,也多由皇太子兼领,故宰相之职也多由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充任,左、右丞及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同时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最高军务;设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掌管全国最高司法监察机构。

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三驾马车”,共同掌管全国各项最高权力机构,但又均归皇帝亲领。 正是利用了“三驾马车”,有力地控制了辽阔而又广袤的疆域。

明清是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皇权专制也达到了顶峰。 初期,还沿袭着元朝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 开始借处理左丞相 密谋反叛朝廷和通倭案件之机,撤销了中书省,废除了丞相之职,由皇帝直接管辖 和侍郎,取消了沿用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和沿袭七百多年的中书省。

与此同时,又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进而分其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各都督府长官为左、右都督,分管全国军队;改御史台的督察院,长官为左、有都御史,负责管理全国的司法监察;设 、太医院、 ,创建通政司等机构,构成“六部五府三院一寺一司”为主体的中央政权体系。

各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均听命于皇帝,一切对皇帝负责,集相权与皇权于一身。但是,凭借太祖一人之势难以长期承担。于是,便又效仿 的制度,从翰林院等处简选数名官员,封殿、阁学士衔,以辅助皇帝翻阅奏章、拟写诏旨,并充当顾问。

image.png

明成祖朱棣时,又将这些人迁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参与机务工作,始有“内阁”之名,但仍然只是“承旨”办事。其成员分别称为中极、建极、武英、文华诸殿及文渊、东阁诸阁 ,其领班称“首辅”或“首揆”。办公处也有所分配,中书居文渊阁东西两边,大学士居中,故内阁大学士又称中堂。

定都北京后,为强化对全国各地的有效统治,延续明朝旧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

在清朝初期,内阁位列六部之上,大学士便属文官之首,肩负宰相之职。然而,随着君主专制集权的极度强化,皇帝“乾纲独断”,事必躬亲,难容他人插手,连内外大臣奏折也要亲自批复。内阁大学士只是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自 皇帝设立军机处之后,一切要务皆由 “每日召对,承旨遵办”。也就是说,军机大臣才是清朝事实上的宰相。内阁大学士实则属于有名无实的宰相了。

清朝末期,仿行 度, 三年(1911年)四月,将内阁与军机处、议政处合并,成立责任内阁。至此,宰相这一官职制度完全废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美男潘安的妻子是谁?一生钟情一人

美男潘安的妻子是谁?一生钟情一人

丁令光14岁嫁给萧衍生三子,却一生不得宠爱

丁令光14岁嫁给萧衍生三子,却一生不得宠爱

刘伯温的师傅是谁?刘伯温师傅有何神异?

刘伯温的师傅是谁?刘伯温师傅有何神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