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轶事]斗响

3272

发布:2021-12-04 23:49:15  来自 清风竹间行 觅知友会员

叫板
  
  明朝洪武年间,苏北古黄县有个姓向的知县,向知县的儿子不学无术,性格放诞。这天端午节,正是向公子的生日,他请来了古黄县所有的响器班,要办个大响动的生日!
  
  于是,县衙门口搭起了大戏台,这些响器班一个挨一个地敲锣打鼓、吹拉弹唱,比赛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连唱七天,谓之“斗响”,图个热闹,又摆阔扬名。头两天,戏台下人头涌动,可是眼看着人一天比一天少!向公子挺纳闷,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是去看苏老八打响场去了。
  
  这苏老八住在县城南十八里的苏家寨,他本是个摇拨浪鼓、走村串乡的货郎,人很精明,终于发家致富,良田千顷。
  
  苏老八向来不事张扬,不料今年他听说向公子过生日“斗响”,不知怎的性情大变,眼看要麦收打场,他命家中佃户“打响场”,务必盖过向公子的“响”!
  
  区区一个“打响场”,还能闹出多大名堂?向公子决定亲自到现场去看看。
  
  一般的“打响场”,是给打场的骡马系上铃铛,闹出些动静。可苏家寨这麦场,不仅挖出一个巨大的坑,坑里还密密地排满了敞口大缸,足有九九八十一个,缸上铺的木板,下面也都吊了铜铃铛。
  
  那年过五旬的苏老八端坐在场边的柳树下,一身行头不伦不类,煞是古怪!只见他穿着盘领直裰男服,头上却绾着女式的、俗称为“高妆”的高椎鬏髻,手中拿着一柄多年不用的拨浪鼓。
  
  日头升高,苏老八一摇拨浪鼓,十八头骡马列队成阵,同时拉着石磙碾在场上滚动起来,响声震耳,气势恢宏,而木板下的大缸又把这响声传向四面八方,震撼人心!
  
  一场麦子打完,壮汉们挑出麦秸,扫起打好的麦粒,最后揭开木板,只见板下的敞囗缸中还堆了厚厚一层麦粒,都是通过缸上的小板口流下来的。围观的人们手持口袋,一拥而上,争抢缸中的麦粒,这叫拾余粮。
  
  苏老八这“打响场”,岂不是在同自己叫板?堂堂知县公子岂能让一个土老财扫了脸面?向公子咽不下这口气,回来后思之再三,想了一个高招。
  
  向公子命人在戏台下摆开三九二十七口缩口大瓮缸,往缸里各丢一颗大珍珠,让人们争抢,谁把珍珠抢到手就归谁!
  
  这下衙门口又变得热闹起来了。瓮缸口小腹大,只能容两个人把脑袋探进去,而缸内壁和珍珠又都抹了油,滑溜溜的很难抓,同时探进去的两颗头颅“砰”的一声撞在一起,而在争抢时,头与头又不免“咚咚咚”地连连撞击……
  
  戏台上手摇折扇的向公子望着台下头破血流的人们,耳听一连片的撞頭声,哈哈大笑,此乃“磕响头”也,可比打响场有意思多了!
  
  较量
  
  转眼到了盛夏,向公子又听闻苏老八要闹个响,叫“擀响面”,急忙又骑马坐轿赶了过去。
  
  地点仍在那个打麦场上,一溜摆开四九三十六张长木案板,案板旁各支一口烧柴的土灶锅,每个案板上有一块揉和好了的面团,案板前都站立着一个手执擀面杖的女子,每个女子的脖颈和手腕上,都还系着一串串核桃大的小铃铛!
  
  柳树下的苏老八依旧是那身怪模怪样的打扮,只听他手中的拨浪鼓“咚咚咚”地一响,案板前的女人们便擀起面皮来,同时身上的铃铛也“叮叮咚咚”地响起来。切面皮的时候,刀落案板的声音与铃铛声交织,煞是动听。
  
  不一时,面条落锅煮熟,这些女子便用大碗盛了,给围坐在锅灶边的一家老小食用。结束以后,苏老八另给了她们每人一袋子面,算作犒劳。
  
  向公子看得呆了:这擀响面有声有色,别有一番风情韵致,堪称风流之“响”,亏苏老八这老东西想得出来!本公子岂能输于他?且看本公子的手段!
  
  回到县城后,向公子一口气把县城九家妓院全包了夜。
  
  傍晚时分,由奴仆挑着灯笼在前面引路,向公子先来到一家妓院,只见各房间浓妆艳抹的妓女大开房门,迎上来向他行万福之礼,低头弯腰之际,恰露出香肩和洁白如玉的脊背,向公子轻薄地“嘻嘻”一笑,在其肩背上“啪啪啪”连拍几下巴掌,转身就走,去往另一个房间;拍完这个妓院所有妓女的香肩,然后赶场似的赶赴下一个妓院。如此一来,“啪啪”之声一夜不绝,直到天亮……
  
  向公子美其名曰“拍响瓜”,岂不比苏老八的“擀响面”更响更风流!
  
  一时间,向公子和苏老八“斗响”之事传遍古黄及周边各县,成为奇闻,人们拭目以待,要看两人接下来各出什么“响”招!
  
  天气转凉,秋天到了。这回又是苏老八先出招,叫“穿响鞋”。
  
  古黄有片水洼地,叫小神湖,湖上有座长十里的木架桥,人谓十里桥。中秋节这天,苏老八领着家中一群人拉着十几辆马车,敲锣打鼓地来到十里桥北端,在桥头摆上几百双“毛窝子”。这毛窝子是一种用芦花编结而成的高跟木底草鞋,虽然模样粗蠢,却隔湿保暖,是乡村百姓最好的过冬鞋。
  
  见人们招徕得差不多了,苏老八的管家代主人发了话:无论何人,只要光着脚穿着毛窝子,能从十里桥桥北走到桥南,然后再折回来,就可到马车前领上一套簇新的棉衣。
  
  眼看冬天就要到了,棉衣正是急需之物,当下,大家争抢着穿上毛窝子,闹哄哄地要过桥。苏老八摆摆手制止了哄闹,要求人们排成三人一行的队列,组成几个方阵,集体过桥。队伍组织好以后,苏老八手中的拨浪鼓一响,人们便喊着号子走上了桥。
  
  顿时,几百双毛窝子的木底板踏在木桥上,“嗒嗒嗒嗒”地齐声响,桥颤水抖,声撼大地,分明是上万铁蹄精骑过冰河!
  
  不过,毛窝子鞋窠内极其粗糙,细皮嫩肉的脚底板受不了,还真的有不少人过不了十里桥,两脚磨出了血泡,叫苦连天,只好中途退了回来。望着这些人的狼狈样,苏老八“呵呵”冷笑,拨浪鼓摇得更响!
  
  再说向公子听闻此事,自然又要应战,可这回任凭他苦思冥想,却想不出妙策,竟急出了病。向知县急儿子之所急,揪断几根胡须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高招:将几十个到皇城“上访”的“刁民”全部带到大堂,命衙役给他们穿上烙红的三叶铁鞋。
  
  铁鞋一上脚,皮焦肉烂,直冒青烟,“刁民”无不疼得大声惨叫!卧床于屏风后的向公子探出头来,目睹此景此情,又惊又喜,跳下床来拍掌大笑:“哈哈哈,这才是真正的穿响鞋,比什么毛窝子厉害多了!”他的一身病全好了!
  
  昭雪
  
  虽说儿子的病终于治好了,但向知县不愿意让儿子继续“斗响”了,怪只怪那个荒唐胡闹的苏老八!向知县连夜写了一道能最快上达天听的紧急密折,奏报苏老八密谋造反,揭指苏老八打响场是聚众滋事,擀响面是训练娘子军,穿响鞋则是排兵布阵!
  
  果然,朱元璋接到向知县的密折,下旨命向知县将苏老八捉拿归案,秋后问斩!向知县大喜,立即照办,又掐指一算,半个月后是冬至,就定于此日将苏老八开刀问斩。
  
  冬至这天,向知县坐着八抬大轿来到刑场,亲自坐镇。向公子也骑着马跟在后面,开心得不得了:你苏老八胆敢同本公子斗响,岂能有好下场?
  
  刑场上人山人海。第一声送信炮响,众百姓追着槛车,哭着为苏老八送行。向知縣大为诧异:没想到苏老八这么一个败家土老财竟如此得人心!
  
  第二声追魂炮响,苏老八双眼紧闭,一仰脖子喝干了长别酒。就在这时,只听刑场外一声大叫:“刀下留人,圣旨到!”就见一队骑着骏马的锦衣卫闯进刑场正中。
  
  向知县大惊,不敢怠慢,急忙摆香案跪接圣旨。为首的锦衣卫校尉高声念起圣旨,命当场赦免苏老八,向知县父子代之斩首,其罪名有二:一是贪污朝廷发给百姓的赈灾钱粮;二是对上访百姓滥施酷刑!
  
  向知县一下子瘫倒在地,而苏老八热泪直流,喃喃道:“当今皇上果然是圣明天子,小老儿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朱元璋越想越不对头:自古以来造反的都是穷苦老百姓,苏老八一个良田千顷的财主造哪门子反?
  
  朱元璋也是贫苦农家出身,他把那道密折看了又看,终于看出了门道:这苏老八打响场让人拾余粮、擀响面让人吃饱肚子又得面、穿响鞋让人得棉衣备寒,分明都是在赈济灾民啊!只有无粮的穷人才去拾余粮,忍心让妻女抛头露面擀响面;同样也只有常年赤脚蹭满老茧的穷人,才能光脚穿着毛窝子走上二十里路!加之今年接地方奏报,苏北各县闹春旱,朝廷特地拨银调粮赈济灾民,莫非这古黄知县贪污了银粮,又不准百姓上访?不然,苏老八一个土财主也不会变着花样赈灾了!还有,苏老八手持拨浪鼓,头束“高妆”,岂不是“击鼓告状”的谐音?
  
  朱元璋心里有了数,立即命人去古黄秘密调查,很快把向知县的贪污罪行连同苏老八斗响的真相弄了个水落石出。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传闻逸事]戏语破天机
    乾隆年间的一天夜里,山东泰安的胡知府收到了一封密信。这信是他的顶头上司王巡抚差人星夜送来的。待他读完之后,不由吓出一身冷汗。原来,乾隆皇帝要东巡祭祀泰山,王
  • [传闻逸事]鸽哨传奇
    奇人嘉庆年间,京城有个叫福铎的八旗子弟,为了玩鸽子,几乎散尽家财。不过,他也玩出了水平,尤其在鸽哨方面,造诣无人能及。前些日子,福铎费了好大的劲,买到了一对
  • [传闻逸事]明争暗斗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一直没有册立皇后。为了争夺后宫尊位,司马炎的妃子们老是在明争暗斗。皇帝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时时在留心观察,看谁适合当皇后。终于有一天
  • [幽默故事]谁是老公的情人
    马丽最近心情很不爽,因为她听说老公找了情人。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但那女的究竟是谁,谁也没说清。马丽就把传闻中的三个女人请到家里搓麻将。这天晚上,三个女人如约
  • 小鬼阿獠
    (一)十五年前的冬季,我去九江的姑婆家做客,姑婆住在西苑。那时西苑还是一片老房子,巷陌深深,地上铺着石板,斜挑檐的人家门楣上,经常可以看到古旧的铜镜。我姑婆
  • [传闻轶事]吃馒头
    初招伙计安宜城内有个富商,人称李大东家。他名下有两大产业,其分号遍布全城,一是当铺,二是粮庄。李大东家手腕毒辣铁石心肠,在当铺经营上是锱铢必较,落井下石;在
  • 人物开头与结尾的方法
    一、形象刻画法:1.回忆式开头:《有这样一位好班长》的开头:她叫王静虹,是我读时的班长,尽管我们分别一看多了,但班长的的轶事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2。外貌
  • [传闻轶事]鹌鹑计
    顺治年间,有个叫李若琳的官员,因结党营私被革职,回了老家。没了京城的庇护,李若琳终日胆战心惊,他怕的是什么呢?原来当年,朝廷颁布《剃发诏令》,引发了汉人的激
  • [传闻轶事]斗锅伙
    讨份子旧天津那会儿,有一种人惹不起,那就是锅伙。锅伙是嘛?就是丐帮,头儿叫团头,谁要是惹了他,准叫你吃不了兜着走!天津南市属三不管地区,有三条街是团头陈三爷
  • [传闻逸事]豆腐宴
    有个叫黄高的佃户,租种了本村杨员外家几亩薄田,农闲时就做豆腐卖。他无论种地还是做豆腐都有一套,被大家称为“小能人”。这名号传到杨员外耳朵里,惹得他不太开心,
  •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
    我不知道流星能飞多久值不我不知道樱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等候如果落叶能寄去我所有的我情愿将整个秋林装进我心中如果归雁能传递我所有的思念我会用毕生去感谢这美的季节时仰望蓝天你是最近的那朵白云时凝视夜空你是最亮的那颗星星闲暇时漫步林中你是擦肩
  • 生活的感悟
    漫步在乡间的小道上,茫然若失挥动的臂膀书写着往日的生活的感悟。——题记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触碰心底的是那新鲜而缤纷的世界。泥土的芬芳鼓励着麦苗的生长,呼吸间都觉得翠绿便是夏天的写照,清爽的风时不时的吹来,使我所看的是一片片的浪花,感到的是那沁人心脾舒畅的青春
  • 父亲与针刻葫芦
    从婀娜多姿的敦煌飞天,到矫健俊逸的铜奔马,从萌态可掬的小猫,到雍容华贵的牡丹……千姿百态的形象被父亲雕刻在一枚枚鸡蛋葫芦上,成为精美的手工艺品。从当初的“邂逅”,到十年的热爱,在父亲看来,他与葫芦的缘分可谓“命中注定”。2009年夏的一天,父亲到位于兰州西
  • 没有你我会疼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和她之间就很少说话了。的时候,他们俩有着说不完的知心话,整日浸泡在的情话中,仿佛蜜罐里的甜桃。每当想起那时的情景,他就很感慨。婚后不久,那种甜美的如同过了保质期,他和她之间开始出现无休止的吵闹,从小吵到大吵,甚至气昏了头时动
  • 最后的处方笺
    他俩是同学,男孩一直着,他总想等着自己工作稳定之后再向她。不料,毕业实习刚结束,他就患了白血病,住进医院。女孩去探望他,地坐在床边,劝他安心养病。女孩此时并不知道,他暗恋着她。男孩有好多处方笺,他让女孩猜上面龙飞凤舞的字。男孩说,他的是当一名优秀的
  • 父亲
    不小心摔伤了肋骨,在住院治疗,这几天忙得有点焦头烂额,也很糟。看见父亲的呻吟,我的心也象刀割一样的难受,真能帮他分担一点痛苦。父亲健康的时候很少有时间陪在他的身边,也很少有机会仔细去端详他两鬓滋生出的白发、额头眼角纵横交错的皱纹。这些天坐在他的病床前,喂他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上班非常的,于是就用一个“肮脏”的播放器——快播,看了一部非常“圣洁”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毫不费劲地记住了一句台词:“真的很讽刺,自己竟然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样子”看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后,以至于你很难把它跟一位女明星的导演处女作
  • 美酒,撑起心中一种莫名等待
    美酒,撑起心中一种莫名等待文\王平如是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仿佛淋湿的藻泽地你没有靠近她她没有粘着你(:)泥泞的脚印,留给空白处悲欢,记在去年的清单寒冬的风牵走了秋天的悲悯橡胶树下每一片落叶带有一阵嘤嘤体温寒月夜里,疏落的星辰数点光秃秃的枝丫,窗
  • 似水流年,那一席梦的芳华
    (一)时光流转,嫣然浅笑。阔别文字两年,我很少写字,在空闲里用很多来阅读,有说,悄然了,所以不写了,我只能说,幸福有时跟文字无关,呵,真不承认自己是个口是心非的人,怎么掩饰才能逃脱欲盖弥障的嫌疑?两年,深深浅浅的时光边缘。改变了多少人与事?停留
  • 啥是知己?我想说……
    《啥是知己?我想说……》知己是用来相互安慰和理解,支持的!知己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不论贫穷和富有。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离开,成为亲人便是缘起。压力好大,好无奈,好无助!说来也算比较理智,比较强大的心,此刻也恍恍惚惚,不知所以。也知道,人生有很多时候,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