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怏怏”是什么意思?白起和韩信都因这两个字而死!

2631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怏怏”的相关故事介绍,欢迎阅读哦~

正所谓“将军本是将军定,不 军见太平”。自古以来, 的大将往往没有好下场。飞鸟尽,良弓藏。他们出众的军事才能对于敌人来说,是唯恐避之不及的长枪;但对于君王来说,他们的才能着实让人如芒在背,就如潜藏于暗处的匕首。

image.png

在后世看来,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将领有四个——白起、韩信、李靖、岳飞。因此自古以来,就有韩白李岳的说法。然而可悲的是,这四大 ,有三人却是死于非命。其中,白起和韩信的死都出乎于同一个原因,那就是“怏怏”。

“怏怏”,就是 却生着闷气的样子。这种情绪,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但对于白起、韩信这样的名将来说,却能将他们送上绝路。

首先是白起。白起号称“人屠”,他起步于低级军官,一生战无不胜,死在他手上的敌人绝不下于百万。 中,白起围杀赵军45万,杀得血流成河。踩踏着敌人的尸骨,白起步入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

image.png

然而白起的功勋,却引起了权臣范雎的警觉。在范雎的设计下,秦昭襄王否决了白起直接乘胜进攻赵都邯郸的计划,而是选择休整一年再出击。秦王和范雎的决定,彻底激怒了白起。于是白起借口有病,赋闲在家,不再领兵出征。

不久后, 在邯郸前线吃了一场大败仗,诸侯联军奋起直追,打到 门口。面临灭国的危险,昭襄王强令白起复出领兵,而白起却自称有病,不肯出行。之后,愤怒的秦王将白起免为士卒,并限期让他离开咸阳。

白起离开后,范雎却对秦王说:

“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余言。”

也就是说,白起被赶出咸阳,表情怏怏不乐,还欲有所言的样子。听了范雎的话,秦王立即派人给白起赐了一把剑,并逼迫他自杀。

image.png

与白起一样,韩信的死也同样和“怏怏”有关。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封为楚国。出于对韩信的忌惮, 听从 的谋略,以伪游云梦之计将他擒获,并将之绑架至长安,改封为淮阴侯。

失去了王爵,韩信表现得十分不开心。对此,《 》记载: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居常怏怏,羞于灌、绛同列。”

与白起一样,受到不公平对待的韩信同样显露出“怏怏”的神色。而这是这个怏怏,决定了韩信的死。公元前196年,韩信被 和 联手杀死于长乐宫。

由此可见,韩信和白起的死,都和“怏怏”有关。 、司马光等史学家选取“怏怏”这种情绪形容韩信和白起,应该是刻意为之。

image.png

除了韩信和白起以外,还有许多名将,最终死于“怏怏”两字。周亚夫,是汉初名将 的儿子。在吴楚 中,周亚夫以上屋抽梯之计,大败七国叛军,获得了全面胜利。

周亚夫虽然军事才能突出,但他倔强的脾气却遭致了 的警觉,君臣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一次,汉景帝召开宴会,周亚夫被邀请参加。然而侍宴官既不给周亚夫准备切肉的刀子,也不给他准备筷子。于是,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

周亚夫羞愤不已,于是虎着脸向汉景帝请罪。汉景帝刚说一声“起”,周亚夫便迈着小碎步擅自退出,头也不回。看着周亚夫的背影,汉景帝满脸杀气地说: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image.png

悄悄看,又是个“怏怏”。与白起、韩信一样,这个“怏怏”最终导致了周亚夫的横死。在汉景帝的设计陷害下,周亚夫不幸入狱,活活饿死在天牢之中。

此后,笔者又用智能搜索,在《资治通鉴》中检索了“怏怏这个词,发现只要出现了“怏怏”,就必有臣子死于非命。

那么,为何臣子露出怏怏不乐的情绪,君王就一定要杀掉他们呢?这是因为纵观历史,如果君主不对这些“怏怏”之臣进行管束,他们几乎一定会造反。

例如 韩信“意常怏怏”,刘邦没有及时管理,而韩信最终在长安城内造反,差点袭杀吕后和太子;在 ,名将 受到 的“不公平”待遇,同样“意常怏怏”。和刘邦一样,李世民对于自己的爱将仍报以宽纵。然而侯君集却不领情,先是撺掇李亮和自己一起造反,其后又勾结太子 意图发动反叛,险些造成了严重后果。

image.png

由此可见,能臣名将一旦出现“怏怏”的情绪,确实有造反的危险。因此,君王看到臣子露出不快的神色,往往会心生警惕,进而将其诛杀。

正如一个哲人所说:“人的愤怒,往往出于求而不得。”白起、韩信、侯君集等人之所以会“怏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封爵、赏赐乃至于名声、尊严。普通人对着君王露出不悦的颜色,君王恐怕不会跟他们计较。而白起、韩信等人则不同,他们具有相当大的才能,拥有强大的能量。

平时,他们怏怏的情绪会影响团队的和谐,搞坏朝廷的气氛。若他们的怏怏情绪到达了极点,就有可能发动叛乱。而以他们的号召力,会对 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秦王、刘邦、李世民等君王虽然爱惜这些“怏怏之臣”的才能,也不得不把他杀掉。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你心里在想啥。就如 所说:“不能为我所用,又哪称得上人才?”

image.png

古语有云“圣君诛心”,昭襄王、刘邦、李世民诛杀功臣的行为,不能完全说成是刻薄寡恩,其实也是 。谁让你露出“怏怏”的神色呢?

与韩信、白起相比,李靖就聪明多了。与愤怒写在脸上的韩、白相比,李靖从来喜怒不形于色。为了试探李靖是否有“怏怏”的情绪,李世民屡次敲打、责骂他,然而李靖却总能表现出一副“打脸就认错”的样子,让李世民抓不住把柄。最终,李靖成为四大名将中,唯一得到善终的大臣。

无独有偶,和李靖一样,与他齐名的李绩同样也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名将。为了试探他是否有 ,李世民在死前故意将李绩贬出京城。在病榻前,李世民对太子 说:“如果李绩表现出怏怏的情绪,就立即将他诛杀。”然而,李绩却不气不闹,收拾行装就走。因此与李靖一样,李绩最后也得到了善终。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并善始善终,既要有过人的才能,也要有过人的情商,必须学会情绪管理,决不能总是生闷气,让别人猜不透你的想法。别人猜不透你的想法,必然会对你新生警惕。最终,心怀怏怏的你不是被开掉,就是被边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出现在顾炎武哪部著作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意思?出现在顾炎武哪部著作中?

康乾盛世中为何没有雍正的名字说到底还是因为雍正短命

康乾盛世中为何没有雍正的名字说到底还是因为雍正短命

鼎盛时期的噶尔丹到底有多强康熙对此三次亲政噶尔丹

鼎盛时期的噶尔丹到底有多强康熙对此三次亲政噶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