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简介以全德始终的宰相

1552

裴度,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被时人比做郭子仪,他由一个书生凭辞章辩才、对答策问考中制科,贤良方正,他平定淮西,打击宦官,推荐贤臣事四朝,以全德始终。

他在宪宗朝为相时,秉公执政,不避权贵,因而常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反对和打击宦官势力,维护宰相、朝臣的政治权力,发挥三省的作用。他执性不回,特别是对宦官于攻的指斥,使宪宗感到不悦。这不是明摆着的嘛,你骂皇帝身边喜好的宦官,不就是打皇帝的面子么,唐中后期有几个皇帝能直接从表面上表示出想灭宦官的意图?大部分皇帝甚至是宠信宦官的,因而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惨案。

裴度为人正直,出淤泥而不染,在整个昏暗的唐朝中后期,坚持自己的品行,腰杆儿挺得笔直,他举荐贤臣无数,直言敢谏,元和十三年,反对任用“掊克取媚”的皇甫铸为宰相。穆宗长庆年初,他无情揭露翰林学士稹镇与宦官魏弘简勾结“挠军败政”的罪行。裴度为将相20余年,举荐过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过李光颜、李朔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等,但从不举荐无才的亲友为官。在唐朝后期,朝官结为朋党,相互援济的情况下,他不拉帮结派,反对权奸,坚持唯才是荐,是他的“正直”之处。

关于裴度,有些人认为他是裴寂的儿子,其实不然,裴寂(570——632),是唐初人,蒲州桑泉人,裴寂的儿子叫裴律师,娶的是临海长公主。裴度(765年——839年),是唐朝中后期的宰相,是河东闻喜人——籍贯就不一样,而且两人在时间上相差了一百多年,所以不可能是父子关系。

裴寂正直坚持的品行在一个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裴度还带》。故事讲的是,裴度发迹以前,科举考试很不顺利,生活也很穷困,常常是衣衫破旧,面有菜色。一天,裴度非常无聊,就拿了一本书,跑到香山寺去游逛,看看宝殿佛像,又看看进香拜佛的游客。这时,有一位风尘仆仆的妇人背个包裹进了佛殿。裴度见那妇人面带愁容,神色悲苦,也就多看了两眼,见人家诚心求拜,也就不好打扰,一转身就走开了。

不久,裴度在殿前殿后转着念了几页书,不觉又走进殿中,那妇人不在了,包裹却还放在那里。裴度天生的热心肠,抓起包裹就追出去,那妇人却早已去远了。

裴度心想妇人迟早会回来找东西,如果没人帮她看着包裹,说不定会被别的香客捡去,所以就往殿门口一坐,抱着包裹,一边看书,一边等候。但耐不住好奇心旺盛,就打开瞅了瞅,一条是玉带,一条是犀带,挺值钱的,若换了些米油盐,足可以供自己全家人吃大半辈子。
他傻乎乎地等啊等啊,到天黑那妇人也没回来。只好回家吃了几口饭,看了半夜书,第二天一早,又跑到香山寺去等。等了好一会儿,那粗心大意的妇人才跌跌撞撞,哭嚎着找了回来。原来这妇人的父亲被人陷害,关在牢里,不久就要处斩。妇人是借了两条宝带打算去京城疏通关节,平反冤狱的。妇人感谢裴度的拾金不昧,又看了眼他满脸菜色,便想留给他一条带子,但是裴度坚决不收,将妇人送走了。

裴度的功绩,《旧唐书·裴度传》说他“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威望德业,侔于郭子仪”,并赞他“以人臣事君,唯忠与义,大则以訏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诚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新唐书》本传也称他“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他的威名传扬到远方、流传于俗众,中原、异邦对他都畏惧钦服。他自己也曾称赞自己:“尔身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一片灵台,丹青莫状。” 历史上少有的能将德行贯穿始终的将相,还能够夸自己一片忠心赤诚,并且为之坚持的一代名相。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明孝宗当上皇帝之后为什么要接回一个老太监这个老太监到底是谁

明孝宗当上皇帝之后为什么要接回一个老太监这个老太监到底是谁

刘邦为何把第一功臣给萧何?原因是什么?

刘邦为何把第一功臣给萧何?原因是什么?

李承乾到底犯了什么错误李世民为什么会废掉这个储君人选

李承乾到底犯了什么错误李世民为什么会废掉这个储君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