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小丑的秘诀

730

PART.1 父亲送来老师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刘瑾得宠,大小官员要使劲拍他的马屁,给他送东西,才能得到提拔。

        有个刑部主事叫王伯安,尽管很有政绩,因为没搞这一套,坐了冷板凳。

  王伯安眼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的官位一个个超过自己,心里很不好受,心想:你们有人,我就没人?我的老子通着天呢!于是就动笔给自己父亲写了一封信。他父亲王老先生中过状元,当过皇上的老师,深得皇上敬重,如果父亲能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凭父亲的老脸、自己的实绩,那是关老爷卖大刀,人硬货也硬,还有不行的?

  信发出去后,王伯安就天天掰着手指头算,等了两个月,终于等来了父亲的回书,那只是一张二指宽的小纸条,上面写道:“我儿目前困境,全因不懂为官之道所致。随信托来一人,为官秘诀全在此人身上。望我儿拜他为师,尊之敬之,若能习得此秘诀,终生受用不尽。”

  王伯安读罢大喜,可是等他一看来人,心不由又凉了半截:只见来人高不满五尺,年不过三旬,一双似无还有绿豆眼,两弯似有还无吊梢眉。这样的人能有什么秘诀?

  王伯安问来人:“家父对您推崇备至,让我拜您为师,还没请教老师您的名号呢?”

  那人一躬到地,说:“大人错爱,实不敢当。小人侯三,是个跑龙套的戏子,大人您要肯赏口饭吃,我给您牵马坠镫,当老师那可折杀小人了。”

  王伯安一听是个戏子,心想父亲眼界奇高,他欣赏的戏子一定错不了,就说:“我最爱听戏了,可否请您清唱一曲,让我一饱耳福?”

  侯三也不推辞,清一清嗓子,开口就唱。谁知他一开口,荒腔走调,五音不全,听了叫人直起鸡皮疙瘩。王伯安刚呷了一口茶,听他这一嗓子,“噗”地把茶全喷出来了。

  别看侯三戏唱得不怎么样,脾气倒不小,王伯安这口茶一喷,他立刻罢演,一个头叩在地下,说:“既然不中少爷的意,我还是回去服侍老爷。”

  王伯安刚想顺水推舟,忽然想到父亲从千里之外巴巴地给自己送来一个不会唱戏的戏子,其中必有深意……脑子一转圈,顿时明白了:原来如此!想不到父亲说的为官秘诀就是这个啊!他想着转脸看了看侯三,说道:“既是老爷千里迢迢介绍来的人,定有过人之处,我怎能让你走呢。我跟前也没个贴心人,你就留下吧。”

  侯三一听,得,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由老师变成随从了。他想,随从就随从,将来有机会,我会让你知道我的本事,也就答应了。
  
PART.2 老师的绝技
  

  王伯安见他不反对,长出一口气,说:“你去给下面人说,准备轿子,我今天要去给吏部孙大人的老爷子祝寿。”

  侯三去传话,下面的衙役轿夫一听全瞪大了眼,原来王伯安自上任以来,从没理会过这些应酬之事,侯三一来,老爷就改了性,大家都以为这是侯三开导的呢。

  可王伯安怎么会突然转性的呢?原来他想,戏子讲究唱念做打,“唱”排在第一位,这侯三唱的不好,却能得到父亲推崇,必定是做功好,因此父亲所说的为官秘诀,一定是:“嗓子不必动听,长袖善舞就行。”只是父亲一向道貌岸然,这样的话说不出口,才给自己打了一个哑谜。既然父亲都这样说,看来要想提官,非得这样行事不可了,所以他才勉为其难,去给孙大人的老爷子祝寿。

  孙府离得不远,一会儿就到了,还没到府门口,老远就听得人喊马嘶,鼓乐震天,转过巷子,只见那官轿一个挨一个,排出去老远。孙家门口立着许多官员,王伯安便也过去,扎堆立着,听他们聊了两句,才知道这些人都盼望自己的寿礼能给老爷子留点印象,赏见一面。

  看这场面王伯安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本想自己能来祝寿,就算给的面子不小,根本没考虑寿礼的事。他赶紧翻遍全身,又找轿夫借了点,才凑了二十两银子贺仪,让侯三送去,心想自己这二十两银子一定会给老爷子留下深刻印象——少得扎眼啊。

  正在那儿局促不安呢,只听门口鼓乐齐鸣,孙府管事出来高声喊道:“有请刑部主事王老爷——”

  王伯安一听,得,一准是自己的贺礼太少,孙老头特意叫自己进去羞辱一番。正要硬着头皮进去,只见孙老头竟然在一群家人的簇拥下,亲自迎出了二门,见了王伯安,老远就喊:“多谢王老爷,圆了老朽多年的心愿!”

  王伯安听他语气真诚,不像挖苦自己,摸不着头脑,只好“嗯嗯”地敷衍着,一路往里。  (故事会在线阅读)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茶峒拉拉渡
    最初对拉拉渡的认知与了解,更多的停留在书的字里行间。“渡船头竖起了一枝小小的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
  • 人生路初始梦
    一条路走了几十年,一个梦一直做到了今天,路途保留着希望的脚印,梦里持续着初始的夙愿。这条路,不知翻新了多少遍,()这个梦,痴心不改当年。困惑时,庆幸有风雨相
  • 暗恋最终输给时间
    有人说:“最深邃的爱都是‘见人羞,惊人问,怕人知’的,因为一旦公开,就会走样和变味。”就是这样一种深邃的爱,密密柔柔、浅入浅出,不是生离死别,不是哀号啼哭,
  • 人生五别,千万别犯
    人生五别,千万别犯1有钱别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得健康在,不怕赚不来为了健康,有钱别省该出手时就出手2有福别等儿孙自有儿孙福别为儿孙做马牛享受眼前福,人生只
  • 最心酸的感情:不删除不聊天不交集
    前几天,在后台看到这样一条留言:很庆幸我们还是微信好友,可悲伤的是我们再也不会有任何交流,从最爱到彼此陌生,是真的回不去了。即便还对你念念不忘,也不敢再去联
  • [情节故事]最鲜艳的旗帜
    PART.1至关重要的任务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集结了大量兵力向法国进攻,法国陆军部队伤亡惨重。正当指挥官要下令全线撤退的时候,恐怖的事发生了:
  • [民间故事]五天后的秘密
    山东省泰安市西南五十里处,有一个茶棚村,说起这个小山村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呢。清朝康熙年间,在泰安城的岱鲁书院内,有一对同窗好友,一个叫刘文,一个
  • [情节故事]提前一天
    马正是个怪人,十里八村没有不知道的。马正的怪,怪得有些不同寻常:他从不轻易许诺,只要许了,除非江河都枯竭了。他才会放弃履行诺言。你说说,一个普通的平头百姓,
  • [情节故事]月亮是怎么摘下来的
    从前有个国王,快到六十岁时才得了一位小公主,从此他便视小公主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这一年,小公主得了一种怪病,请遍天下名医都说治不好,这下可把国王急坏了。他
  • [幽默故事]一日好司机
    大李买了辆八成新的夏利车,他特意让朋友在前车门喷涂了醒目的标志:“自用车”。唉,同事们都有车,他大李可不能见人矮三分!星期天一大早,大李开车在城郊兜了一圈风
  • 凄美:纪伯伦的柏拉图之恋
    纪伯伦是20世纪杰出诗人、画家和作家,他创建了阿拉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流派,在爱情方面,纪伯伦终身未娶,他与玛丽、梅娅两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一段最为动人的插曲:一个是惺惺相惜的知音,无私付出却无法修成正果;一个是素未谋面却鸿雁传书19载,
  • 流氓饭店
    靠着多年积蓄,我在市中心开了家饭店。凭着我这儿厨师手艺好,员工服务意识强,饭店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上菜员阿丽堪称金牌服务员,不仅人长得好看,嘴巴也甜,深受顾客喜爱。哪知,有一次她竟然打了顾客。顾客投诉到我这里,我火冒三丈地批评了阿丽。阿丽委屈地说:“老板,
  • 无罪辩护
    安德烈是一名大律师,年纪才四十出头,却一直保持着不败的记录。不管是什么官司,即使当事人罪大恶极,证据确凿,他也能打成无罪释放。他最擅长的是寻找合理疑点,施展迂回战术,维护当事人的最大利益。因为这样,他在业内的名声非常响亮,请他打官司的人数不胜数。这天
  • 和女儿一起考上哈佛
    今年42岁的林美娟是江苏南京人,她有个宝贝女儿,名叫杨丽。杨丽是个健康、聪明又漂亮的女孩。林美娟望女成凤,为了女儿的前途,在女儿中考后,林美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送女儿去美国读高中!初到美国,杨丽语言始终没过关,除了数学成绩还不错外,其余的功课都不
  • 珍珠和卵石
    在一个山沟的深处,住着一颗美丽的鹅卵石,她目中无人,不允许有哪颗石头比她美。有一天,一个珠宝商人将一颗雪白的珍珠落在了山沟中。之后,石头们都十分羡慕这亮闪闪的“石头”,经常赞美她。珍珠却从来没有骄傲自满过。这一切全被鹅卵石看在了眼里,她便计划着,如何
  • 自由的眺望
    流火的夏季。燥热的黄昏。万里无云。期盼的东南风还没有来。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不是无聊,等待是期望。杨森吃完晚饭,洗了凉水澡,还是觉得心里烦闷,不是无聊,其实也不复杂。城市的夏天很难熬,年年如此,杨森心里很清楚这一点。杨森心里盼望着月亮、星星赶紧出
  • 老习惯
    有个学校办校庆,想找个事业有成的校友在会上发言。于是办公室主任到处打听,校友之中谁最有成就。有人就给他推荐了一个校友,名叫王行建,现在是个大老板。主任一打听,这个王行健如今果然了不得,如果他愿意回来,肯定能为校庆增光添彩。于是主任就打电话过去,电话是秘书接
  • 活在未来
    我有一段时间,终日焦虑。工作停滞不前,感情一片荒芜,我常常莫名其妙地沮丧,谁劝也没有用。后来认识一个妇科肿瘤大夫,他对我说:“你为什么不试试活在未来?”因为职业的关系,他每天都要和这个世界上最绝望的妇女打交道。他说:“无论她们曾经是谁,一旦成为我的病
  • 台湾沿海渔业的最后晚霞
    台湾东部沿海,因为海床陡降,一股高温、高盐、清澈、流速快,被称为“黑潮”的洋流得以靠岸。“黑潮”正式名称为“北赤道洋流”,其主流从台湾尾擦切台湾东部海岸北上,支流穿入台湾海峡。她释放出的热能与沿岸潮水交互作用形成多样温度阶梯,提供了多种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要
  • 患难识知己
    我与评弹大家蒋月泉先生相识在六十余年前,相知则始于“文化大革命”。1967年下半年,我来沪处理完女儿下乡事,返回苏州前,走在吴江路泰兴路口(当时该处较僻静),听得有人在背后叫了声:“徐同志!”回头一看,正是月泉先生。我见他面容十分憔悴,所以回打招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