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落地

2188

发布:2021-03-01 17:33:26  来自 清风竹间行 觅知友会员

咖啡馆在一条热闹大街的岔路口,有一个玻璃门棚。玻璃门棚中的座位最抢手,因为在那里抬头可见蓝天高楼,低头可见热闹街景,一杯咖啡在手,更能领略目光收纵间的浓洌和安逸。

里屋人头济济,浓香阵阵,多数人独个儿边看报纸边喝咖啡,少数人在交谈,声音放得很轻。因此,坐了那么多人,不觉得闹心。

进门左首有一个弯转的小楼梯,可上二楼。我们的 很明确,在二楼,因此走楼梯。楼梯沿壁贴着一些画,看了便心中嘀咕,贴了多久了?他们有没有看过?上楼,见一间不大的咖啡室,二三十平方米吧,已坐着八位客人。问侍者,弄清了他们常坐的座位,居然正好空着,便惊喜坐下,接过单子点咖啡。咖啡很快上来,移杯近鼻,满意一笑,然后举目四顾,静静打量。

窗外树叶阳光,从未 ,室内沙发几桌,也是原样。突然 ,刚才点咖啡时忘了先问侍者,他们常点哪一种,然后跟着点,与他们同享一种香味。

我说的他们,是萨特和波娃。

那么这家咖啡馆,也就是德弗罗朗咖啡馆(Cafe Flore)了。一切萨特研究者都知道,巴黎市民都知道。

今天,我来索解一个悬念。

早就知道萨特、波娃常在这家咖啡馆活动。原以为是约一些 聚会和讨论,后来知道,他们也在这里写作,不少名着就是在咖啡馆写出来的。

既然是萨特写作的地方,咖啡馆里一定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单间吧但是法国朋友说,没有,就是一般的咖啡座。

这就让我奇怪了。一般的咖啡座人来人往,很不安静,能写作吗?萨特很早成名,多少人认识他,坐在这样的公共场所,能不打招呼吗?打了招呼能不一起坐坐、聊聊吗?总之, 、名街、名店撞在一起,能出得来名着吗?

另外,一个连带的问题是,即使咖啡馆里可以不受干扰,总比不上家里吧?家里有更多的空间和图书数据,不是更便于思考和写作吗?像萨特这样的一代学者、作家,居住环境优裕舒适,为什么每天都要挤到一张小小的咖啡桌上来呢?这么多问号的终点,就是这个座位。在法国,这样一家出了名的店铺就基本不会再去改建、重装了,总是 保持原样,保持它昔日的气氛,这为我寻找答案带来了便利。

这时,其它几个伙伴也赶到了,他们带来了摄像设备,准备好好地拍摄一下这个“萨特工作室”。导演刘璐、节目主持人温迪雅也来了,决定请温迪雅对我做一个采访性的谈话节目,这儿成了采访现场。

拍摄谈话节目 有两台摄像机,当然也就要有两名摄像师,又要有人布光、录音,算起来一共要挤上来七八 。本来房间就小,已经坐了八位客人,再加七八位,自然气氛大变。这倒罢了,问题是,这七八个伙伴要找电源插头、拉电线、打强光灯、移桌子、推镜头、下命令、做手势……简直是乱成一团,当然,还要温迪雅在镜头前介绍这个现场,还有我关于萨特的谈话。

我想,今天这个房间算是彻底被我们糟蹋了。最抱歉的是那八位先我们而来的客人,他们无异突然遭灾,只能换地方了。临时找不到一个懂 的人向他们说明情况,我只能在座位上用目光向他们致歉,但是,让我吃惊的情景出现了———居然,他们没有一个在注意我们,连眼角也没有扫一下。空间那么狭小,距离那么接近,但对他们而言,我们好像是隐身人,对我们而言,他们倒成了隐身人,两不相干。

我不由得重新打量这些不受干扰的人。

从楼梯口数起,第一个桌子是两个中年男子,他们一直在讨论一份设计图,一个坐着,一个站着,在图纸上指指点点。过了一会儿换过来了,站着的坐下了,坐着的站了起来,又弯腰在图纸上修改;往里走,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靠窗而坐,正在看书,桌上还放着一本,打开着。她看看这本,放下,再看那本,不断轮替,也显得十分忙碌;再往里就是我们对面了,三位先生。

我一看便知,一位是导演,一位是编剧,一位是设计,桌上放着剧本、设计图和一迭照片。导演络腮胡子,是谈话的中心,有点像印第安人。他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苦恼,还没有想出好办法;转弯,还有几个座位,那里有一对年纪较轻的夫妻,或者是情人,在共同写着什么。先是男的写,女的 着在对面看,看着看着走到了男的背后,手搭在他肩上,再看。她讲了什么话,男的便站起来,让她坐下,请她写。她握笔凝思,就在这一刻,她似乎发现了我们,略有惊讶,看了一眼,便低头去写了。

重数一遍,不错,一共八人,不仅丝毫没受到我们干扰,甚至我们要干扰也干扰不进。他们的神态是,异香巨臭,无所闻也,山崩河溢,无所见也。但他们不聋不盲,不愚不痴,侍者给他们加咖啡,总是立即敏感,谢得及时,眼神奕奕,面容雅静。

这种情景,我们太不熟悉。我对导演刘璐说,谈话节目请稍等片刻,我要想想。其实我哪里在想谈话。

我们早已 ,不管站在何处,坐在哪里,首先察看周围形势,注意身边动静,看是否有不良的信息,是否有特殊的眼神。我们时刻准备着老友拍肩,朗声寒暄;我们时刻准备着躲避注视,劝阻噪音;我们甚至,准备着观看窗下无赖打斗,廊上明星作态,聊以解闷。因此,即使我们这批早已对拍摄现场失去兴奋的人也无法想象别人对拍摄现场的彻底漠然、视而不见、形若无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开始有点明白。也许,人们对周际环境的敏感,是另一些更大敏感的缩影。而这些更大的敏感,则来自个体无法自立的传统,来自对环境安全系数的较低估计。这事说来话长,但呈现方式却极具感性。

街边路头的平常景象是地域文化的深刻投影,越是平常越是深刻,今天就把我们 也深刻在一种对比中了。

这八个人,自成四个气场,每个气场都是内向、自足的,因此就筑成了一圈圈的“墙”——这个比喻萨特用过,还曾以此命题一个作品,但含义有所不同。我们七八个人进来忙忙碌碌,其实也只是增加了一个气场而已。他们可以如此地不关顾别人的存在,其实恰恰是对别人存在状态的尊重。

尊重别人正在从事的工作的正当性,因此不必警惕;尊重别人工作的不可干扰性,因此不加注意;尊重别人工作时必然会固守的文明底线,因此不作提防。这一切对他们来说已经习惯成自然。

他们可以与陌生人在野外事故中互相救助,在公共场所互相招呼,却严守在各自的工作状态下互不关注。这确实与我们熟悉的许多人正恰相反,那些人无意于对别人的救助和招呼,却对人家的工作有超常的关注。

问题是,既然在咖啡馆自筑气场之墙,为什么不利用家里的自然之墙呢其实,他们的气场之墙是半透明的。他们并不是对周围的一切无知无觉,只不过已经把这种知觉泛化,泛化为对热闹人世的领会,对城市神韵的把握。这种泛化的知觉构不成对他们的具体干扰,却对他们极其重要,无迹无形又有迹有形,几乎成了他们城市文化活动的前提和背景。

这里就出现了一种 悖论: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固守自我而品尝尘嚣,无异众生而回归一己,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

这种生态悖论早已成为一种公约和默契,因此也不必担懮市民来这里探访名家,形成围观。

但是,这种生态悖论又让我们联想到另一种与之完全倒逆的悖论。中国文人历来主张“宜散不宜聚”, 看好像最讲独立,但是,虽散,却远远窥探,虽散,却单一趋同。法国文人即便相隔三五步也不互相打量,中国文人即便迢迢千里、素昧平生,也要探隐索微、如数家珍。

想到这里,萨特和波娃经常来这里的理由已经明白。他们坐在这里时的神态和 ,与这八位客人如出一辙。于是,我悬念落地。

站起身来去上了一回厕所。厕所极小,只能容一个便器,墙上有一些涂画,我想萨特曾无数遍地辨认过。

从厕所出来,我对导演刘璐打个招呼,便对着镜头说:“今天这儿除了我们,还有八位客人,我想说一说他们的工作状态……”

有人提醒:“萨特萨特。”

我说,我就是在讲萨特。

zhl201612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悬念故事]康妮的邀请书
    PART.1怀才不遇科尔出身豪门,从小就痴迷音乐,二十岁出头,已经是巴黎小有名气的钢琴家。和别的艺术家不一样,科尔还特别爱财。这一年,科尔的父亲去世了,他伺
  • [悬念故事]铲地皮
    刘亦守喜欢收藏,平时眼勤脚勤,有工夫就跑偏僻乡下,专门去“淘”自己喜欢的宝贝,俗话把这叫“铲地皮”。数十年来,靠着这铲地皮的办法,刘亦守陆陆续续搜集到了三百
  • [悬念故事]天上真的掉馅饼
    有个大学生叫刘大为,大一暑假时,他没钱回山沟沟里的家,于是便像许多贫困大学生一样,想留下来打工,靠自己的劳动挣一点钱。大为按照同学的指点,去报摊买了一份专门
  • [悬念故事]危险的对手
    PART.1“将军”蒙难清朝乾隆年间,泰安城内有一个郎中叫刘仲,医术高明,人送美称“赛华佗”。他有一个十岁的儿子叫刘景,聪颖过人,在中医方面颇有天分。每有人
  • 继父泪
    我跪在继父坟前,说:“爸爸,如果您还活着,我就是结草衔环也要报答您的恩情啊!”可再多的悔泪也唤不醒憨憨的继父了。拒绝继父进家门我的亲生父亲是个走村串户的货郎,在一次夜归中被野狗咬伤,感染了急性狂犬病,三天后不幸死亡。那年,我7岁,妹妹5岁。奶奶早逝,
  • 戏说感同身受
    文|李胭常听有人说起感同身受这词,其实,滚滚红尘,行走当中,人有人哀,物有物悲,这世间,实则并没什么感同身受之说。不论是从医学角度看,还是于主观角度说,每个人的心脑活动都是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思维不一样,观念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承受能力等等不一样,造成所
  • 2015精选伤感的句子
    1.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2.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3.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4.你走的那天,我决定不掉泪,迎着风撑着眼帘用力不眨眼……5
  • 梁启超的檀岛之恋
    1899年底,26岁的梁启超受康有为指派,去檀香山开展保皇会的一些工作。檀香山属于东西方交汇之地,要跟洋人沟通交流,没有翻译不行,翻译水平低了也不行。梁启超不懂英文,这就成了开展工作的一个很大障碍。何蕙珍小姐,就是此时与梁启超结识的,成为梁生命中一个“发乎
  • 葬泪
    夜己深,空惆怅,似睡非睡思故乡!心结绪,情绵长,爱恨交织想爹娘!泪己尽,苦难偿,生死离别两茫茫!
  • 凄美爱情图文日志:我们还能再爱一次吗?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 汪国真《嫁给幸福》
    有一个未来的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
  • [新传说]小村纵火案
    天外村小,只有百十户人家;天外村偏僻,四周全是大山,看到的只有巴掌大一块天。因为闭塞,天外村的人祖祖辈辈在这山沟沟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跟水差不多,没啥滋味儿。如今,一个电话就打遍全国,一台电视就知道了整个世界。岁数大的人就捋着胡子说:“这辈子,白活
  • [中篇故事]迷失的河灯
    顺流而下的河灯,竟引来一场血腥屠杀,38个人,不明不白地成了日军枪下的冤魂。所有的秘密都藏于那——一、百姓为啥砸墓碑县长洪汉林从办公室出来,正准备坐车去市里开会,手机响了。电话那头,蕲州镇镇长郭志国火急火燎地说:“洪县长吗?不好了!前天台商
  • 拇指上的初恋
    很多年前,一位年老的女作家给我讲起过她的初恋。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年代,她是八路军中一名14岁的战士。她暗恋着一个大她几岁的士兵,当时,他们的部队驻扎在一个村子里。一天,那士兵被派去前线,她和战友们去送。她知道他很可能一去不回,却没有勇气说出她心中汹涌
  • 此恨绵绵无绝期
    好想一个人静静的追寻自己的轨迹,可是泪水和却还是洗涤不了岁月留下的伤痕。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来我都不会自己的宿命。也许,我曾在这尘世消沉和颓废了二十三年,其实也只因为一段而又的吧!我的心境,总是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在这喧哗的都市中,随风而逝
  • 她
    着实为她失眠了好几宿,梦中她主动吻了我一口。这算得上个浪漫的时刻,激动得我只想写些诗歌。
  • 鬼压床怪谈
    小时候家里在省外租了两层小楼做点生意,一楼是铺面和仓库,二楼则是一排员工宿舍。仓库面向马路的大门平日都是锁着的,唯一出入的通道是与铺面联通的小门。仓库里很暗,堆了一箱箱的货。兴许有灯,但那时我并未见大人们开过,所以也不知道究竟有还是没有。窗棂透进的光很微弱
  • 朋友
    有个叫周家洼的偏僻山村,村里有两个小伙子,一个叫周明,一个叫赵峰,两个人是高中同学,也是好朋友。周明、赵峰和所有的乡里人一样,种几亩薄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于有一天,周明过腻了这种无聊的没有生气的穷日子,找到赵峰家,对赵峰说:“我要到外面闯闯,寻找一条
  • 一个字错过一辈子的爱
    他和她是大学同学,他自从第一眼见到她就爱上了她,可却没勇气说出来。毕业后出类拔萃的他分在了她从小生活的城市,他依然没有勇气说出那个“爱”字。他觉得他太平凡了,根本配不上天生丽质父母又都是高干的她。她知道他是喜欢她的,在大学里她总是被男生众星捧月般宠着,像个
  • 诗五首
    诗五首一、如果说我们的相逢只是一个季节的阴影那我宁愿错过这个季节的相遇相逢是缘相知是缘如果你不愿意让相知成为永恒那么我想回收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记忆二、一直等,一直等等到了汽笛声响等到了烟雨蒙蒙今日的烟雨只是没了往日的缠绵站在雨中望不见房屋树木更没有田间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