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故事

热门圈子

又觅 铜锣烧服务分享社区圈子雅思学习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服装加工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剪纸才艺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普洱茶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房产中介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话剧社区服务分享社区圈子茶道社区服务分享社区圈子武侠社区服务分享社区圈子

人气故事

热门故事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

5005

发布:2021-08-23 22:47:57  来自 浅夏丿初晴 觅知友会员

来源/心草雪月

大概是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说,这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

回想我自己的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上最厌烦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别人的文章总是两到三天就能学完,可鲁迅的一般都要学一周多,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点段落要背诵。

如此机械地分析文章的痛楚,深刻到时隔这么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

比如学《藤野先生》,文章开篇“(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为什么要把这些留学生比作小姑娘,用“标致”形容他们隐含作者的什么思想?

ldquo;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一大堆蔬菜暗含什么意味?

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私塾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友邦惊诧”论》,如何解释“国将不国”,这两个“国”分别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故乡》中闰土为什么变得拘谨了,豆腐西施为什么会这么尖酸势利?

《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两棵枣树?

反正问得最多的就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鲁迅肚子里的蛔虫,我哪里知道啊!

老师把问题逐个抛出来,鼓励大家积极发言,最后讨论来讨论去,终于等来老师公布正确答案了。她会把这些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后督促我们一定要背下来,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因为鲁迅的文章是重中之重,在考试中占太多分。

于是我们每天不停地抄了背,背了抄,也时不时发几句牢骚:鲁迅先生累不累啊?写一篇文章搞那么多暗示,难不成他是曹雪芹的徒弟?他的句子就一定要这样理解吗?我就不能换一种解读?

后来笔记抄多了,听老师翻来覆去分析久了,我们也总结出一套鲁迅课文的应试诀窍。比如,让你分析底层贫苦人民的话,答案中一定要出现“劣根性”三个字;如果要评价旧式知识分子,就要有“封建迂腐麻木”之类的字眼;剖析官僚阶级,记得使劲往坏了写,什么凶残、虚伪、黑暗,这些负面的词尽管往上堆。

于是,中学几年下来,鲁迅先生终于在应试教育的填鸭灌输和过分解读中,被读死了。

整个中学期间,我总觉得他的文章枯燥、无趣、烦闷,看到就头痛,以至于高中毕业后,极少自觉读他的任何作品了。

我和很多人一样,真正喜欢鲁迅是在步入社会以后,尤其是亲见过一些残酷的社会现象,体会到现实的不公,品尝过努力却失败的无奈之后,曾经被硬塞进脑袋的鲁迅先生会不经意地蹦出来,陪你一起发发牢骚,针砭时弊。这种感觉太像潜伏在黑暗处的火花,深埋在地底的惊雷,多年之后,居然带给你重见天日、浩然警醒的震撼。

当年读鲁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读鲁迅泪流满面。

做学生时,最讨厌读鲁迅。步入社会后,最喜欢的,却是读鲁迅。

后来我才明白,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是读不懂鲁迅的。可是只要曾经读过先生的文章,哪怕当时懵懂,但总有一天会真正了解他的深意。就像我们从小摇头晃脑地背诵唐诗宋词,那时连字都不识,自然无法理解其中内涵,但是没关系,等多年以后,你初谙世事,那些绝妙好诗会不经意从脑海中迸发出来,指引你的当下和未来。一流的文学就这样开辟鸿蒙般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

再回头看看教材删减鲁迅文章这一举措,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我感到的是一种心虚的快乐。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学生先被老师要求背整个单元的英语单词,立即心生悲伤,很快老师又“良心发现”,放宽要求,告诉大家非划线单词可以不背,学生的心情会立马快乐很多。然而这种快乐终究是不踏实的,因为那些被你落下的知识,如果越积越多,将来会成为你学习上的阻碍,再重新补上,就积重难返了。少时错过鲁迅也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要删减鲁迅的文章,教育部门给出的官方解释不外乎两点,第一,鲁迅的文字晦涩难懂;第二,鲁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与现今社会格格不入。

这两个方面看似有些道理,细细想来都站不住脚。

首先,从文字表达上来说,我想问一句,中学生连古人写的文言文都要学,难道鲁迅的白话文比那些文言文更难懂?古文中有那么多错别字要当作通假字来记,难不成鲁迅的文章比古文还要艰涩?很显然,第一点理由根本说不通。

至于鲁迅文章的时代局限性问题,我认为,鲁迅的作品看似写时代,实是写人心。他的大多数文章,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过时,尤其是先生的大多数杂文,完全适用于当下。

比如,他写虚伪的养成:“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他分析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这句话非常具有普适性,哪怕在商业谈判上也很管用。

ldquo;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现在也是如此吧。

ldquo;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一句简单的加油,激励过多少陷入荆棘中的人。

学近代史学到憋闷时,很容易想到鲁迅《电的利弊》里的一句:“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寥寥几笔,直刺要害。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鲁迅的很多文章批驳的不只是封建社会、反动势力,更是所有腐朽丑恶的思想。从古至今,他笔下那些人吃人的现象一直在,他笔下的千夫指也一直有。只是他的文风太过辛辣,句句鞭辟入里,总让有些人听了不自在。

或许,被删减不是文字表达,更不是读几遍才能懂的问题,而是他的傲骨、直白,他的愤青气质与当下格格不入了。

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小学教育教不教鲁迅,本质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鲁迅这种有良知、敢说话的文人。而无论是个人还是集团,只有真正强大了,才能直面自身的问题,敢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鲁迅的文章,最可贵的是其思想的独立性。这与国学大师陈寅恪所倡领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谋而合。而鲁迅给世人留下最有价值的,不在于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而是给了我们一颗分辨是非曲直的心。

少年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可是,等读懂了鲁迅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鲁迅。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鬼月谈鬼,各类鬼怪分类大全
    去年,我在鬼月打了这篇文章,鬼月竟然三次梦见自己照到照片。我也已经许久没梦鬼了。不过,前一阵子,又三次梦鬼了。鬼还向我招手呢!也许是我不该去东海墓地照相的,
  • 老村惊魂
    编者按:这个世界只有爱,才能得到快乐,但也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才会有恨。文章意向大度,具有真情的爱意,倾向于收尾的美。以这个为中心,去写一个的故事。小说描写细
  • 冷川乐小柔
    编者按:一个另类的倩女幽魂。乐小柔和冷川是前世的怨侣,一个做了鬼,一个却成了茅山道士。无意间相遇,两个人之间的余情未了。两人度过一段甜蜜的岁月,可惜恶鬼丛生
  • 杀人手机
    编者按:一个荒诞不经的噩梦居然成为血淋淋的现实,一部普通的手机也成了杀人的恶魔。其实这“恶魔”也许就住在我们心里。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这样的“恶魔”,那是人
  • 搞笑名人谈鬼
    世界上本没有鬼,只是死的人多了,也便有了鬼。------鲁迅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说四个字:“我要做鬼!”如果非要在这四个字前加上一个期限,我希
  • 毕业五年后,你会在哪里?
    我有时候也在问自己:毕业后五年,我会在哪里?  毕业后,有人工作,有人继续上学……希望看了这篇文章能让给人启迪,所以我希望它能帮到正在迷茫中的你,如果你看完
  • 《渡荆门送别》赏析
    作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诗文解释】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
  • 这张彩票送得冤
    办公室两男三女共五个人,只有郭昊是个不折不扣的烟鬼。想当初郭昊就是借着这烟熏火燎之势,才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从而被特招到这家杂志社做了一名文字编辑。也许是
  • 经典不造就人,而是对有缘人醍醐灌顶
    经典不造就人,而是对有缘人醍醐灌顶“头条”上看到一篇文章,名曰“曹德旺:曾国藩这12个字遗言,挂在我办公室50年,让我百战百胜!”那12个字是“敬胜怠,义胜
  • 等待我的离去
    她的文字直指心灵和生命珍惜生活,珍惜当下,因为活着就还有希望。小编推荐外国版《花田半亩》,花季女孩的绝症日记,比《此生未完成》更灿烂的生命表达。这是一部让整
  • [民间故事]倒立着的老婆
    早年间,一个村里有个穷小子,名叫潘二,娶了个女人,后来又生了个小男孩。那女人勤勤恳恳,又带小孩,又要照顾田地,从来没有怨言。潘二有点生意头脑,就到城里去贩点水果什么的,后来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没几年,潘二的水果生意做大了,竟然在城里开了五六家水果店,
  • [幽默故事]漏洞
    小明、小勇和小志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这天,三个小孩一起逃课出去玩,一直玩到了天黑。分手前,他们商量着怎么给家长编瞎话,免得回去挨揍。小明提议说:“我们就说在上学路上被几个大汉捂住了嘴,塞进了一辆面包车里,后来他们把我们关在一个小黑屋里,等他们出去吃饭
  • [幽默故事]最好吃的豆瓣酱
    大李和胖三是高中同桌,好同学好哥们。大李家境贫寒,家里节衣缩食供大李上学。懂事的大李知道家里的困难,从不伸手向父母多要钱。每月回家,他都会带一大瓶豆瓣酱到学校,很多时候,大李靠豆瓣酱就米饭,应付着一日三餐。作为大李的好朋友,家境好得多的胖三看在眼里
  • [故事头条]愤怒的火老鼠
    一个人坏事做尽,死了还想风风光光,老天爷能让他得逞吗?黄一霸在黄花村坏事做尽,活到69岁生了毒疮,毒气攻到心脏,来不及抢救,死了。可是大伙儿只敢暗暗拍手称快,因为黄一霸还留下三个儿子,分别叫黄龙、黄虎、黄豹,个个人高马大、心狠手辣,比起老子更坏更霸
  • [幽默故事]对面的帅哥看过来
    胖丫陪梦婷去逛街,等公交的时候,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含情脉脉望了过来。胖丫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投以一个浅浅的微笑。小伙子却没看她,而是看她身后的梦婷。胖丫用手捅捅梦婷。梦婷笑着说:“不就是一路人甲吗?看把你给激动的。”胖丫很受伤:“你这是站着说话
  • [海外故事]复仇
    卡尔罗是个大药商,他唯利是图,经常卖些假药。一年前,卡尔罗伙同杰姆等人弄了一批仿冒的畅销药,大赚了一笔。当钱到了他的腰包后,卡尔罗想独吞这笔赃款,可杰姆等人个个不是善茬,卡尔罗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请了好几个保镖保护自己,每天只在公司里活动,从不出
  • [小小说]喝晃汤
    周全明家里很穷,大概有十多年都没有杀过年猪。可无论如何,大过年的,总得让老婆孩子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吧?好在村里有个老一辈传下来的好传统,没有杀年猪的人家,可以向杀年猪的人家赊一块肉来吃,等到自己家杀年猪了,再还上就是了。每年,当周全明点头哈腰地借
  • [幽默故事]瞬间轮回
    堂兄大聪驾车到医院看望堂弟二笨。进病房,见护士给二笨换药,白色绷带一圈圈变长,大聪直觉得脊背发麻。“伤着眼睛啦?”大聪紧张地问。护士皱着眉头没吱声,二笨歪着肿胀的嘴,憨厚地笑笑,说:“聪哥别紧张,没瞎,换几次药就好了。”护士忙完走出病房。大
  • [幽默故事]高手出马
    小李在学校里经常被小张欺负,小李的父亲老李知道后,气得上门去和小张的父亲理论。老李是会武术的,一向用拳头说话。可老张并不是省油的灯,他练过拳击和散打,软硬不吃,蛮横护着犊子。两人吵着吵着,约定去公园决斗。老张膀大腰圆,没几下就把干瘦的老李打
  • [幽默故事]上学变奏曲
    王彤在亚华小学当老师,这天参加同学聚会,她告诉老同学陈瑾,亚华小学改制了,以后入学要收议价费一万八。陈瑾后悔得直咂嘴:“那时候听我老公的就好了,早生孩子就省下这笔钱了!”原来,陈瑾就住在亚华小学的学区内,女儿才上幼儿园。王彤安慰她,收议价费以后教学